饮子历史

饮子的历史文化

● 唐代诗人杜甫在《寄韦有夏郎中》的诗中提到:“省郎忧病士,书信有柴胡。饮子频通汗,怀君想报珠。”这里的“饮子”,就是发汗的柴胡饮子,

● 孙思邈隐居于终南山与太白山之间,大约在永徽三年(652年)完成《千金要方》,其中出现了大量关于“饮子”内容,例如:犀角饮子、芦根饮子、杏仁饮子、竹叶饮子等,这些饮子都具有养生功效。所以“饮子”在当时社会,既是治病救人的“汤药”,又是上层社会当作服饵养生的日常饮品。

● 唐代杜宝《大业杂记》中记载:“先有筹禅师,仁寿间常在内供养,造五色饮,以扶芳叶为青饮,楥禊根为赤饮,酪浆为白饮,乌梅浆为玄饮,江桂为黄饮。又作五香饮,第一沉香饮,次檀香饮,次泽兰香饮,次耳松香饮,皆有别法,以香为主。尚食直长谢讽造《淮南王食经》,有四时饮。”

● 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一九引五代范资《玉堂闲话》:“长安完盛日,有一家於西市卖饮子,用寻常药,不过数味。”这些对长安城“饮子”摊的记载,说明唐代“饮子”是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● 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在《千金要方·食治》增订而成的《食疗本草》中称,枸杞叶“代茶法煮汁饮之,益阳事”也是枸杞养生方面的一种例证。

● 文学家苏轼在《超然台记》中记载:“而斋厨索然,日食杞菊。人固疑余之不乐也。处之期年,而貌加丰,发之白者,日以反黑。”可见在饮用时,在枸杞中加入菊花,人的面腴体丰,精神健硕,头发白的地方,也会一天天变黑了。

● 唐代各种医学史籍中有不少“饮子”的记载,有犀角饮子、枸杞饮、芦根饮子、杏仁饮子、竹叶饮子、干木汤、香花熟水、沉香熟水、紫苏熟水、豆蔻熟水等等。这些饮子都具有养生功效,又是上层社会当作服饵养生的日常饮品。